第七年了,始終未曾間斷的,這盛夏裡最精彩的派對,在我的青春歲月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。會不會是最後一年了呢?在為著雑事奔來跑去的時候,我總默默地這樣想著,文藝營是否將隨著學生身份的消逝,進而在我的生命中走入了歷史?

  自大一至碩三,文藝營啟蒙了我的文學智識,也見證了我的成長,當年那個懷著文學夢的女孩,今日成了熟稔地處理著營隊事務的輔導員,引領另一批懷抱夢想的孩子,進入文學的殿堂。之所以如此執拗地堅持這每年一次的聚會,實是因為它曾帶給我太多太多了,我不會忘記那每一次觸發心弦的感動,以及滿載而歸的喜悅。

  今年,由於跟痞子蔡大哥的約定,我擔任了網路文學組的輔導員。因為去年文藝營釀造的好口碑,造成今年人數大爆滿,而網路文學正是全營第二大組。不可否認的,原先真的是有些擔心,因為去年帶電影組時的慌亂還猶記在心,當各式各樣奇怪的問題排山倒海而來時,那真是有夠可怕的。

  不過沒想到,今年竟出乎意料的輕鬆。一來要感謝班上學員的配合,大家都很乖很有禮貌,沒有出什麼特別的狀況;二來則是要感謝導師痞子蔡大哥,親切沒架子不說,居然還會幫我做我該做的事,例如幫老師倒水,上課放ppt時幫忙關燈等等,而且完全不會給我壓力,事實上他還覺得我為什麼要這麼緊張地跑來跑去。剛開始老師幫我做事時我還很緊張,畢竟當了這麼多次的輔導員,導師向來不會主動關心學員的生活問題,當然更不可能跟輔導員有太多的互動,我們不過就只是個幫老師倒茶擦黑板的小小角色,所以蔡大哥的「親民」真是讓我感動得快流淚。

  由於這次比較有閒暇,竟也聽完了所有的課程,更神奇的是,我居然沒有一堂課睡著!!為什麼說神奇呢?因為輔導員睡眠時間其實少之又少,晚上必須開會、巡房以及跟其他輔導員聊天打屁完才能睡,早上又得早起,下課時間又要跑來跑去,所以上課時真的會不自覺地打瞌睡,就算老師上得再精彩也沒用。可是這次的課程,因為實在太有趣了,幾乎每堂課都在狂笑,所以很難睡著。

  說老實話,自從上大學以來,我幾乎未曾再翻過任何一本網路小說,高中的時候很喜歡痞子蔡的作品,從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到《亦恕與珂雪》,每一本我都有買,除了高二因採訪蔡大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而不自覺地對他的作品有特殊情感外,主要是因為我挺喜歡痞子蔡在故事裡所玩的文字遊戲,先不論故事的本身好不好,我認為痞子蔡成功的要素在於他那幾近於天馬行空的比喻方式,穿插在文字之間,形成了突兀、惹人發笑卻又不無道理的奇怪的美感。這是痞子蔡十分獨特的文字風格,正如同他個人所散發出來的神奇幽默感一樣,是在別人身上找不到的。因此,在文藝營中我也特別喜歡上他的課,他那豐厚的學識、對小說的耕耘,以及不知哪來的莫名的喜感,讓我覺得他在發光。

  上了大學,接觸了更多純文學的作品,讓我開始遠離大眾文學的圈子。偶爾逛逛書店還會習慣性地瞄一眼暢銷書排行榜,卻再也很少掏錢買娛樂性質的書。我開始往圖書館跑,尋找文學界裡名作家的作品:魯迅、白先勇、張愛玲、黃春明、陳映真、朱天心、朱天文、李昂、蕭麗紅、張大春、蕭颯、施叔青、袁瓊瓊、黃凡、林海音、余華、成英姝、平路、蘇偉貞、郝譽翔等等,數也數不完。在這些作品裡,有著更多樣的寫作技巧,更深刻的故事內容,於是,我再也不曾回頭了。

  因此,對於我上大學後才掘起的網路作家,我都是只聞其名而未讀其書,其中除了痞子蔡之外,我比較熟悉的大概就只有九把刀和敷米漿。敷米漿的作品我只讀過《開水冰》,內容很早就忘了,不過開始閱讀他的網誌之後,發現他的文字總是淡淡的、柔柔的,有時在嘻笑怒罵之間,卻隱約有著一絲哀傷的氣息,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字調性。我不曉得這是否和他的眼疾有關,不過在他的課堂上,卻也發現他的個人特質與文字間的契合,當他對我笑著,我卻看見了他心裡的眼淚,或許正是他那融於作品中的逞強與感性,才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吧。

  至於九把刀的課,還真的是瘋狂大爆滿,剛開始痞子蔡大哥跟我說上課前教室裡的走廊要清空時,我還有點疑惑,沒想到果真超人氣至此。不過九把刀也真不是蓋的,其有趣程度可與痞子蔡並駕齊驅,整堂課大家笑得東倒西歪,氣氛很熱。我想九把刀會迅速掘起的原因,應該跟「創意」兩個字脫不了關係,他是個反應很快,很靈活的人,他的鬼點子反映在小說裡,也表現在講課上,而搏得了滿堂彩。

  不諱言的,正如同穹風上課所說,學純文學的人多少會有些看不起網路文學,更精確地說,是大眾文學。對我們而言,流行文化似乎就代表了膚淺,我已許久不曾再關注於此,甚至也隨著學歷的積累,還真的多少開始看輕那些偏重娛樂性質的作品。但是這次的營隊,在愉快地上完三天的課程之後,我突然驚覺,過去上了六年的文藝營課程,竟然沒有一次有如這次般地輕鬆與快樂。

  於是,我開始回想起了上大學前的我,那些課外讀物所帶給我的愉悅,似乎是在往後閱讀純文學作品時再也難以感受到的。閱讀嚴肅的純文學作品,我總是專心而不斷地思索著書裡所要傳達的訊息,也許是社會問題,也許是歷史文化,又或者,是關於人生的眾多面相,因此,我好像再也難以純粹地享受故事本身了,而這會不會是我喪失了某些熱情的原因呢?想起小學時閱讀各國童話、民間故事,瓊瑤、倪匡、亞森羅蘋與希區考克的我,中學時閱讀侯文詠、光禹、金庸、劉墉、朱少麟及各式流行小說(如《阿信》、《鹽田兒女》、《窗口邊的小荳荳》、《殺夫》等等不勝枚舉)的我,我開始思考,是不是少了這些最初的養份,就不可能撐持起自己現今的文學沃土?

  因此,我總是不停地與圈子裡的朋友辯論著,我們雖已不再耽溺於大眾文化,但卻不該以金字塔頂端的眼光,來批判大眾文學的淺薄,因為它們非但有其存在的必要,況且,能滿足人們的想像並為人們帶來快樂,也算是一項對社會的莫大貢獻。我想說的是,能說出一個精彩的故事,並吸引成長中的青少年排除其他影音誘惑來閱讀,致使多年以後,這些年輕人中的少數,願意再更深入地了解文學,甚至創作,那這個作品,就算是達成它的社會功能,並發揮影響力了。

  或許還是有些人無法贊同我的說法,但我的確認為大眾文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,如若我未曾先自這些「膚淺」的作品先讀起,進而大量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,那也不會有今天就讀中文碩士班的我了。會想說這些,其實只是因為這次的營隊給我帶來了若干省思,一些關於大眾文學的,以及自身的。

  無論如何,如果這次的文藝營會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次,那無疑地,我會相信它是一個完美的句點。謝謝痞子蔡大哥,也謝謝學員們,結訓後收到的許多感謝簡訊,真的讓我很感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epcbk 的頭像
    cepcbk

    凌夢小築

    cepcb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